技术光环难掩资本困局,全固态电池赛道突现“合作黑洞”。
维科网储能追踪发现,7月中旬的短短48小时内,两家上市公司——蠡湖股份(300694)和安孚科技(603031)——相继宣布终止与高能时代(广东横琴)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固态电池合作项目。
这场曾被资本热捧的硫化物电池产业化浪潮,在签约数月后戏剧性崩盘,不仅暴露了技术明星企业的经营危机,更给固态电池行业的合作模式敲响警钟。
事件始于7月18日,安孚科技突然公告称,终止与高能时代合作的300MW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项目。这一项目原本承载着安孚科技的转型雄心,今年3月才高调启动,计划由子公司南孚电池联合高能时代和南平绿色产业基金投资5000万元建设合资公司,目标是2026年实现3C消费类电池产品送样,2028年进军新能源汽车动力领域。
然而,短短四个月后,项目因高能时代控股股东股份遭冻结而夭折。安孚科技在公告中直言,技术方的经营稳定性及履约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,尽管合资公司尚未设立且各方未实际出资,但这一撤退已重创其战略布局。
就在此前两天的7月16日,蠡湖股份也以0元价格转让了其持有的高能蠡湖公司45.45%股权给深圳高能时代。该公司与高能时代的合作始于去年10月,双方共同研发全固态硫化物电池技术,并于12月成立项目公司。
然而,深圳高能时代一直未能履行首期出资义务,蠡湖股份多次催缴无果后被迫割肉离场。更讽刺的是,合作协议中设置的“量产优先合作权”条款,在技术方资金链断裂面前沦为废纸。蠡湖股份作为汽车零部件企业,原本看重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潜力,这场溃败使其转型蓝图化为泡影。
高能时代的崩塌令人唏嘘,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企业曾是固态电池领域的耀眼明星。创始人罗明深耕固态电池领域15年,曾担任丰田汽车动力技术研发负责人,并帮助长城汽车在日本组建电池研发中心。
依托其整合的尖端资源,高能时代在成立当年便设立了日本先进电池研发中心,与东京大学、东京工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,成为国内首家完成1Ah-20Ah硫化物全固态原型电芯研发的企业。
此后,企业高歌猛进,2022年启用珠海研发中心,2023年成立深圳商业化中心,2024年建成国内首条全固态电池生产试验线。多重光环吸引了安孚科技和蠡湖股份等产业资本,试图借力技术优势实现突破。
不过,技术神话背后是残酷的商业现实。蠡湖股份公告显示,深圳高能时代2024年营业收入仅为1.95万元,净利润亏损高达1789.85万元。
更有多位业内人士向维科网储能透露,高能时代团队已实质性解散,办公场所人去楼空,企业陷入破产疑云。固态电池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,技术门槛极高,高能时代试图通过风险隔离机制绑定上市公司“借力”,但在资金链断裂时显得不堪一击。这种轻资产模式在需要百倍资金和十年耐心的固态电池战场,暴露出致命的脆弱性。
两家上市公司的战略溃败折射出固态电池领域的深层信任危机。安孚科技作为碱性电池龙头,本欲通过南孚电池切入固态赛道;蠡湖股份则瞄准新能源汽车应用,却均因合作方履约问题功亏一篑。
行业专家指出,资本往往被实验室数据迷惑,忽视了技术转化所需的长期投入。一位头部电池厂CTO坦言:“硫化物电池从1Ah到1GWh的跨越,不是短期合作能解决的。”风险隔离机制的失效更警示产业资本——技术方的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只是起点,后续研发投入和商业信誉才是核心。某基金合伙人强调,未来合作将更注重技术方的历史履约记录,而非单纯迷信创始人背景。
这一事件也为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踩下急刹车。安孚科技原计划2026年底前完成3C电池送样,2027年拓展家庭储能,2028年进军新能源汽车;蠡湖股份则目标2025年建成中试线。如今,这些时间表已成泡影。
中科院专家评论道:“全固态电池就像马拉松,但太多人用百米冲刺的姿态参赛。”当资本寒冬撞上技术深水区,行业正迎来挤泡沫的时刻。唯有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稳健,才能避免类似黑洞重演。维科网储能将持续追踪,为行业提供深度洞见。
*关注我们:获取每日储能快讯,深度解读产业趋势。
活动预告
NEW
爆料及投稿| editors@ofweek.com
广告及商务合作 | 焦女士:19168597392
加入储能行业交流群
]article_adlist-->长按二维码,备注“姓名-公司-岗位”申请入群 ]article_adlist-->鼎合网-中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-炒股技巧-配资网官网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