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补元气:元气四五针(不同季节选穴)2、解郁针,启源针:疏通内外,调理气血3、送邪外出①开背拔邪②元通仙骨③解玉枕4、调中土:老十针,培土针5、益髓针:金水相生,精髓层面调元气启源针和老十针:间接调元气
开背拔邪:针刺,刺血解后背僵硬启源针:调理心肺(脚上行针5分钟,➕配合呼吸)---导致连续打嗝
老十针法
一、老十针由以下10个穴位组成,主要分布于腹部、胸部及下肢,以任脉、足阳明胃经为主:1.上院:位于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上5寸(约7横指),属任脉,主治胃痛、腹胀、呕吐。2.中:腹部前正中线上,脐上4时,为胃之募穴,功能和胃健牌、降逆利水。3.下:腹部前正中线上,脐上2寸,属任脉,主治腹痛、腹泻、便秘。4.气海:腹部前正中线上,脐下1.5寸,为'气之海',可补益元气、调和任脉。5.天枢(双侧):位于脐旁2寸,属足阳明胃经,为大肠募穴,主治腹痛、便秘、腹泻。6.内关(双侧):手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,属手厥阴心包经,功能宽胸理气、和胃止呕。(太冲)7.足三里(双侧):小腿前外侧,外膝眼下3寸,胫骨前峭外一横指,属足阳明胃经,为强壮要穴,可健脾和胃、益气升清。
二、临床应用1.消化系统疾病.胃痛、胃炎:以中肮、足三里为主,配合天枢、内关,虚证补针,实证泻针。.便秘/腹泻:天枢为主,配合气海、足三里,调节肠道蠕动。.胃肠功能紊乱:如肠易激综合征,通过调和脾胃气机缓解症状。2.其他适应症:.更年期综合征:加三阴交、太冲,疏肝健脾、安神定志。.慢性疲劳:配合关元、足三里,增强元气生化。.失眠:内关配神门,宁心安神;中配足三里,调和脾胃以养心。三、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1.操作方法.体位:患者取仰卧位,腹部放松。·针刺深度:腹部穴位(上中下脫、气海、天枢)浅刺0.3-0.5寸,以无痛为宜;足三里、内关可深刺1.5-2寸,得气后留针20-30分钟。·手法:虚证用补法(轻捻缓插),实证用泻法(重提轻插),配合艾灸可增强温补效果。2.禁忌与注意事项:·孕妇、月经期、局部皮肤感染或破损者禁用。·腹部针刺需避开内脏器官,避免过深导致损伤。.高血压、心脏病患者慎用,需由专业医师评估。
启源针法
1.核心穴位与配伍.主穴:暄中(任脉)、气海(任脉)、关元(任脉)、大椎(督脉)等,多位于胸腹部及背部,直接关联心肺功能。.配穴:根据具体病症灵活调整,如胸闷加太渊(肺经)、心悸加内关(心包经)、呼吸不畅加足三里(胃经)等。2.针刺手法.浅刺与深刺结合:胸腹部穴位多浅刺(皮下或脂肪层),背部穴位可适当深刺至肌层以增强刺激强度。.呼吸配合:强调患者呼吸与针刺节奏同步,如吸气时进针,呼气时捻转,以减少疼痛并提升疗效.留针时间:通常留针20-30分钟,部分重症可延长至1小时,期间配合艾灸或热敷以增强温通效果。
解郁针法一、核心穴位与定位解郁针法的主穴通常包括以下穴位,具体组合需根据患者证型(如肝气郁结、心脾两虚、痰气互结等)灵活调整:1.百会穴(督脉)·定位: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。.作用:醒脑开窍、升提阳气,调节脑神功能,改善情绪低落、失眠。2.印堂穴(督脉经外奇穴)·定位: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处。.作用:疏肝解郁、安神定志,缓解头痛、焦虑。3.太冲穴(足厥阴肝经).定位:足背第1、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。.作用:疏肝理气、清肝泻火,针对胸胁胀痛、易怒、情绪波动。4.内关穴(手厥阴心包经).定位:前臂掌侧,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。.作用:宽胸理气、宁心安神,改善心悸、失眠、抑郁。5.神门穴(手少阴心经)·定位:腕部,腕掌侧横纹尺侧端,尺侧腕屈肌腱挠侧凹陷处。.作用:养心安神、调节心神,缓解焦虑、多梦。二、配穴与辨证加减根据患者具体症状,可灵活添加以下穴位:.肝郁化火:加行间(肝经荥穴)、侠溪(胆经荥穴)清热泻火。.痰气郁结:加丰隆(胃经络穴)、中院(胃之募穴)化痰理气。·心脾两虚:加心前(心之背俞穴)、脾前(脾之背俞穴)补益气血。.失眠严重:加三阴交(脾经穴,通肝、脾、肾三经)、安眠穴(经外奇穴)。三、针刺手法与疗程1.手法.平补平泻:以调和气血为主,适用于多数情志问题。.泻法:针对实证(如肝气郁结、痰热内扰),采用提插捻转重手法。·补法:针对虚证(如心脾两虚、气血不足),采用轻刺激配合艾灸。2.疗程.通常每日或隔日1次,每次留针20-30分钟,10次为1个疗程,根据病情调整疗程数。
培土针法一、核心穴位培土针的选穴以足阳明胃经、足太阴牌经为主,结合背俞穴与募穴,形成多维度调理网络:1.足三里(胃经)·定位:外膝眼下3寸,胫骨前峭外一横指。·作用:健牌益胃、补中益气,为'强壮要穴',可改善消化不良、乏力、免疫力低下2.中皖(任脉)定位:脐上4寸,胃之募穴。·作用:调和脾胃气机,促进水谷精微吸收,适用于腹胀、食欲减退、反酸等症3.脾前(膀胱经)·定位: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·作用: 补益脾气,增强运化功能,常用于脾虚泄泻、气血不足。4.太白(脾经)·定位:足内侧缘,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。.作用:健牌和胃,调和气血,适用于腹胀、腹泻、足膝无力。5.关元(任脉).定位:脐下3寸,元气之根。·作用:培补元气,温阳固本,与脾胃协同增强体质。二、操作手法1.针刺深度.腹部穴位(如中腕、关元)浅刺0.3-0.5寸,以得气为度;下肢穴位(如足三里、太白)可深刺1-1.5寸,增强刺激强度。2.补泻手法·补法为主:采用轻捻缓插、推而纳之的手法,配合患者呼气进针,以激发经气上行,增强补益效果。.艾灸辅助:对虚寒证(如脾阳虚)可针后加灸,温通经络、散寒补阳。3.留针时间.一般留针20-30分钟,体虚者可延长至40分钟,期间可配合轻柔行针以维持针感。三、培土针的临床应用培土针适用于以下因脾虚导致的病症1.消化系统疾病·慢性胃炎、消化不良:通过足三里、中院调和脾胃气机,改善腹胀、食欲不振。.腹泻、便秘:脾虚湿盛者,配合太白、脾前健牌祛湿;气虚便秘者,加气海、关元升提阳气2.亚健康状态·乏力、免疫力低下:培土针通过补益脾胃,促进气血生化,增强体质。·慢性疲劳综合征:结合元气四五针(关元、气海、神阙等),调和全身气血。3.肺脾两虚证·咳嗽、气短:培土生金,通过补脾间接益肺,适用于久咳、痰多清稀者。
开背拔邪一、操作方法与核心穴位(一)操作流程1.评估与定位.首先辨证患者体质及病症(如寒湿、气滞、血瘀等),确定背部病变区域(如肩颈、腰背、夹脊等)。.重点选择督脉、膀胱经上的关键穴位,如大椎、命门、肺俞、肝俞、肾俞等,结合局部压痛点或条索状硬结进行针刺。2.针刺手法.解结法:针对背部僵硬、结节,采用轻刺激或浅刺手法,配合提插捻转,松解肌肉筋膜,促进气血流通。·通络法:沿督脉或膀胱经走行方向进针,深刺至得气,留针20-30分钟,以温通阳气、散寒除湿.拔邪法:在病变区域或俞穴旁开0 5寸处斜刺,配合艾灸或电针,引邪外出,同时避免损伤正气3.辅助疗法.可结合艾灸(如隔姜灸、温和灸)增强温通效果,或配合刮痧、拔罐加速气血运行。二、核心穴位1.督脉穴位.大椎穴(第7颈椎棘突下):疏通督脉阳气,散寒解表,适用于颈背僵硬、感冒风寒。.命门穴(第2腰椎棘突下):温补肾阳,驱散下焦寒湿,改善腰膝酸软、畏寒。2.膀胱经穴位.肺俞穴(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:调理肺气,缓解咳嗽、气喘,驱散肺部寒湿。.肝俞穴(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:疏肝解郁,改善情绪抑郁、肋痛。·肾俞穴(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:补肾固本,增强免疫力,缓解腰膝无力。3.夹脊穴(腰背部两侧,共17对):调节脊柱周围气血,缓解腰背疼痛、神经压迫。三、临床应用开背拔邪针法适用于以下病症1.慢性疼痛:如颈肩腰背痛、腰椎间盘突出、坐骨神经痛等,通过疏通经络、松解粘连缓解症状。2.外感风寒: 感冒初期风寒束表,针刺大椎、风门穴驱散表邪。3.脏腑功能失调:如慢性咳嗽(肺俞调理)、消化不良(脾俞、胃俞刺激)、疲劳综合征(骨俞、命门温补)4.亚健康状态:长期久坐导致的气血瘀滞、免疫力低下,通过背部调理恢复整体平衡。四、注意事项1.辨证施治:需根据体质选择针刺深度与手法,虚寒者以温补为主,实热者避免过深刺激。2.操作规范:避免针刺过深损伤脊柱或内脏,留针期间观察患者反应,防止量针。3.术后护理:针刺后24小时内避免受凉、洗澡,可配合艾灸或热敷增强疗效。4.禁忌人群:皮肤破损、严重骨质疏松、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;孕妇腰紙部及腹部穴位禁刺
解玉枕发际正中向上2.5寸,旁开1.3寸至外隆凸上缘凹陷处,平刺或斜刺,下刺0.3-0.5寸,留针15-30分钟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鼎合网-中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-炒股技巧-配资网官网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